砭石疗法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,是中医保健、中医养生、中医理疗学的一项重大发明。
砭石疗法也是中国最古老的治病方法。大约在旧石器时代,我国的古人就已经会用砭石治病了。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,它已由原来粗浅直观单一经验的治疗方法,发展成为如今有系统中医理论指导,有完整手法和改良工具,且适应病种广泛,既可保健又可治疗的一种中医非药物疗法。
《山海经·东山经》中有言“高氏之山,其上多玉,其下多箴石”。宋朝罗泌《路史》载原始社会酋长太昊伏羲氏“尝草制砭,以治民疾”。两千多年以前的古书中,也常有砭石的记载。如《左传·襄公二十三年》中,就有“美疢不如恶石”的记载。汉代服虔注曰:“石,砭石也。”
它的特点:具有一套以脏腑经络学说为中心的完整理论,强调整体,重视内因。采用无创性的温和刺激,扶正驱邪,以调动机体本身的防御能力,战胜疾病,调和阴阳、气血、脏腑功能,使失衡的内部稳定,从而恢复身心健康。
「砭石的来源」
根据中国地震局科学家考证和对当地的地质勘察后,证实了砭石是天上的陨石掉在地上(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流星),冲击地表产生爆炸。
在爆炸产生的高温、高压等离子环境中,星际物质与地表物质相互交融渗透,凝结成砭石,在亿万年间,天上陨石冲击地球形成的这类石头有很多,山川里、沙漠上、海洋和沼泽中,人们在漫长的医疗实践中认识到,砭石冲击沼泽形成的的砭石为最好。在辽阔的大地上人祖伏羲老家泗水之滨的砭石为上品,叫泗滨浮石,古人称之为佳石、药石、伏羲石、砥石、恶石、温石——砭石。
「砭石疗法功效」
1.温助阳气,养筋荣脉。
对慢性神经肌肉病变所致气血亏耗、不荣筋脉等有良好的治疗作用。
2.宣导气血,疏通经络。
适于治疗以气血阻滞,经络不通为主证的疾病,如颈腰椎病、血管神经性头痛、各种软组织损伤导致的痛证等。
3.逐寒祛湿,消痹止痛。
对风湿类疾病效果良好。
4.祛瘀止痛,清热消肿。
红砭石对红、肿、热、痛的炎症反应及碰撞、扭挫伤表现出良好的治疗作用。5.潜阳安神,止悸定惊。砭石具有石类重镇沉降之性,用于外治也可收安神定惊之效。事实上,砭石疗法最主要的功能就是“刮”。
刮痧的施术部位是人体体表皮肤,而皮肤是机体暴露于外的最表浅部分,直接接触外界,且对外界气候等变化起适应与防卫作用。皮肤之所以具有这些功能,主要是因为机体内卫气的作用。卫气出于上焦,由肺气推送,先循行于皮肤之中,卫气调和,则“皮肤调柔,腠理致密”。
因而,健康人常做刮痧,如取背俞穴、足三里穴等,可增强卫气。卫气强则护表能力强,外邪不易侵表,机体自可安康。若外邪侵表,出现恶寒、发热、鼻塞、流涕等表证,及时刮痧,如取肺俞、中府等,可将表邪及时祛除,以免表邪不祛,蔓延进入五脏六腑而生大病。